马伯庸为什么叫亲王 原来和这个历史故事有关

马伯庸为什么叫亲王?原来和这个历史故事有关
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——为什么大家都管马伯庸叫"亲王"?作为一个资深马亲王书粉,我可是对这个称号的来龙去脉门儿清。不过说实话,次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,我也是一脸懵,心想:"马伯庸啥时候成皇室成员了?"后来才知道,这个外号背后藏着一个特别有趣的历史梗。

亲王称号的由来

这事儿得从马伯庸早年在天涯论坛混迹的时候说起。那时候网络文学刚刚兴起,马伯庸在天涯的"煮酒论史"版块特别活跃,经常发表一些考据严谨但又脑洞大开的历史文章。他写东西有个特点——特别擅长从历史缝隙里挖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,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,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。

马伯庸为什么叫亲王 原来和这个历史故事有关

2005年,马伯庸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寂静之城》的小说,讲的是未来世界因为过度审查而导致文化荒漠化的故事。这篇小说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,让他在网络文学圈子里声名鹊起。也就是在这前后,网友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"亲王"。

那么问题来了,为啥是"亲王"而不是"皇帝"或者"王爷"呢?这里就涉及到历史梗了。在中国古代,"亲王"是皇室成员中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,但马伯庸这个"亲王"称号其实来源于明朝的一个特殊官职——"闲散王爷"。

明朝"闲散王爷"的历史梗

明朝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制度,皇室宗亲被封为王后,往往会被安排到各地就藩,但为了防止他们干政,这些王爷们大多被限制在封地内,不能随便离开,也不能参与朝政。这些王爷们虽然地位尊贵,但实际权力有限,整天无所事事,所以被称为"闲散王爷"。

马伯庸的写作风格和这些"闲散王爷"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他总能在历史的边边角角找到那些被正史忽略的小人物、小事件,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让它们重见天日。这种"不务正业"(相对于传统史学而言)但又趣味横生的写作风格,让网友们联想到了明朝那些整天研究琴棋书画、花鸟鱼虫的闲散王爷,于是"马亲王"这个称号就这么叫开了。

对比项 明朝闲散王爷 马伯庸
身份 皇室宗亲 网络作家
特点 地位高但无实权 影响力大但不走寻常路
爱好 琴棋书画、花鸟鱼虫 历史边角料、冷门知识
贡献 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 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

马亲王的写作风格

马伯庸为什么叫亲王 原来和这个历史故事有关

说到马伯庸的写作风格,那真是独树一帜。他特别擅长把历史中的小人物、小事件放大,通过这些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的变迁。比如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张小敬,《古董局中局》里的许愿,都是些在正史中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的小人物,但在马亲王的笔下,他们却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角色。

这种写作方式特别符合现代读者的口味——我们不再满足于看那些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,更想知道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是如何生存的。马亲王就像是历史的"拾荒者",专门捡那些被主流史学丢弃的边角料,然后变废为宝,把它们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。

我记得次读《风起陇西》的时候,就被马亲王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写作方式惊艳到了。谁能想到,三国时期的间谍活动能写得这么扣人心弦?那些在《三国志》里可能就一句话带过的小人物,在马亲王的笔下却有了血肉,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。

亲王称号的演变

随着马伯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"亲王"这个称号也经历了一些有趣的演变。开始只是网友们的一个调侃,后来逐渐成为了他的正式外号。现在你去参加马伯庸的签售会,会听到粉丝们一口一个"亲王"地叫着,场面特别欢乐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称号还被马伯庸本人接受了。他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绍就是"作家,人称'马亲王'",完全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。有时候他还会在微博上自称"本王",跟粉丝互动时也经常玩这个梗,比如"本王的御膳房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"之类的,特别有喜感。

我觉得这种轻松幽默的态度正是马亲王受欢迎的原因之一。他从不把自己端得太高,总是能用接地气的方式跟读者交流。读他的书也好,看他的微博也好,总有一种跟老朋友聊天的感觉,完全没有距离感。

亲王笔下的历史世界

说到马亲王的作品,就不得不提他构建的那个独特的历史世界。这个世界既真实又虚幻,既有严谨的历史考据,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。读他的书,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拐角会遇到什么——可能是三国时期的间谍在秘密接头,也可能是唐朝的小吏在破解惊天阴谋。

我喜欢的是马亲王对历史细节的考究。为了写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他研究了大量唐代长安城的地图、建筑布局、生活习俗,甚至街巷名称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的虚构故事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,读者在享受故事的还能学到不少历史知识。

不过马亲王厉害的地方在于,他从不被历史细节所束缚。在保证大体史实准确的前提下,他敢于大胆想象,把现代思维融入古代故事。比如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里那个对数学痴迷的帅家默,虽然生活在明朝,但他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却有着鲜明的现代色彩。

亲王的跨界影响力

随着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古董局中局》等作品被改编成热门影视剧,马亲王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圈。现在提到"马亲王",不光是书粉知道,连很多只看剧的观众也都熟悉这个称号。

这种跨界影响力让"亲王"这个称号有了新的含义。如果说初只是对他写作风格的一种调侃,那么现在,"亲王"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,代表着一种将历史与现代、严肃与趣味完美结合的文化创作方式。

我特别欣赏马亲王对待这种影响力的态度。虽然现在名气大了,但他依然保持着那种"闲散王爷"般的创作状态——不紧不慢,不迎合市场,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这种坚持自我的态度,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
为什么我们爱马亲王?

说到底,为什么马伯庸能获得"亲王"这个称号并被大家广泛接受?我想是因为他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历史的一种新态度——不再把历史当作高高在上、遥不可及的过去,而是可以触摸、可以调侃、可以重新演绎的活生生的存在。

马亲王的作品告诉我们,历史不只有一种讲述方式。在教科书的正统叙事之外,还有无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值得被记录;在众所周知的重大事件背后,还有无数有趣的细节等待被发现。他就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导游,带我们走那些常规旅游路线之外的隐秘小径,发现不一样的风景。

所以啊,"亲王"这个称号对马伯庸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他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的历史教授,也不是那种完全脱离史实的戏说者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——既有王室的尊贵气质(指他的学识和才华),又有闲散王爷的那种不拘一格和趣味性。

你们次听到"马亲王"这个称号时是什么反应?有没有哪部马亲王的作品让你们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?来聊聊你和马亲王作品的故事吧!

发布于 2025-08-10 10:30:01
收藏
分享
海报
20
目录

    忘记密码?

    图形验证码